火狐网站首页  欢迎访问山东火狐网站首页官网!

如果您有任何疑问请拨打

186-6065-5623

或在线咨询我们

咨询我们

产品展示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品展示

科学网-长江病了

来源:火狐网站首页    发布时间:2024-03-07 01:56:54

详细信息

  水是万物生长的渊薮。如果说河流是有生命的,那今天很多河流呈现“亚健康”或“不健康”状况枯水、断流、干旱、荒漠化、洪水、水污染频繁出现,并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这样的一个过程,与人类活动加剧的渐进密不可分。

  作为世界第三、中国第一长河的长江,繁忙的航运、日益增多的挖沙、严重的污染,众多已经建成和将要建成的大型水电工程,极大地威胁着白鳍豚、江豚等野生水生动物的生存空间,其生物链顶端生物白鳍豚被宣告生态学意义上的灭绝;相对于长江经济带如虹贯日的迅猛发展速度,其生态资源正不断恶化,且恶化趋势正日益加剧,两岸的人们生活在不安全感中。

  可是,长江的“病情”到底如何?“确诊”的标准是什么?让长江回归“健康”的最大阻碍是什么?

  4月14日-17日,主题为“长江与洞庭”的第二届长江论坛在长沙举行,意欲寻找这样一些问题的答案。设置的分论坛有健康河流、流域综合管理、洞庭湖、防洪救灾、企业5个分论坛,请来的演讲嘉宾有关注长江流域的中外水利界人士,还有长江流域19个省市自治区的地方政府领导,还有很多或是用水大户或是排污大户企业可口可乐、攀钢、中石化九江分公司、湖北兴发化工集团等的高层,他们坐在一起,探讨长江的保护与发展。论坛传递出的信息很强烈长江回归健康是各个利益集团的众望所归;长江治理在经历了以防洪、水利开发为主的阶段后,进入了追求人江和谐的新时期。

  “目前,长江正面临生态破坏、水土流失、湖泊湿地萎缩、洪涝灾害频繁、生物多样性锐减、水环境污染和水质恶化等一系列问题,攸关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为国内外广泛关注。”

  “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长江流域湖泊面积减少了40%,天然湿地萎缩了38%,城市近岸600千米干流河段的水质污染较严重,水利水电工程的累积影响日渐显露,全球变暖给长江水文情势带来变化,这些都威胁着河流的健康。”

  在被媒体称为第一部长江“体检”报告的《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07》中,中国第一大河的健康情况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

  “长江病了”的信号,这已不是第一次发出。今年3月22日“世界水日”当天,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评出了世界上管理最不得力、保护最不得当的10条河流,长江榜上有名。

  “干流水质总体良好,但局部污染严重,整体呈恶化趋势。”《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07》给长江水质下了这样的结论。

  “2005年长江干流水质符合或优于Ⅲ类水质标准的占75.8%,劣于Ⅲ类水质标准的占24.2%,其中Ⅳ类水质占6.5%、Ⅴ类水质占11.4%、劣Ⅴ类水质占6.3%,主要污染项目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总磷、石油类和粪大肠菌群等。

  “局部污染问题严重,干流存在岸边污染带累计达600多公里,岷江、沱江、湘江、黄浦江等支流污染严重,超过40%的省界断面水体劣于Ⅲ类水标准,90%以上的湖泊呈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状态。”

  长江水利委员会水资源保护局原局长、长江论坛秘书长翁立达认为,应该纠正人们过去的看法了:“人们一直认为长江水量巨大,稀释容量大、能力强,因此始终认为长江水质总体尚好,局部污染严重,但有一个重要事实被忽略了,那就是它接受的排污量也大。”

  长江水资源污染已经亮起红灯,废污水的排放量仍在逐年增加:1998年废污水排放量约200亿吨,2002年达到了240亿吨,增长率为20%。长江干流劣于Ⅲ类水的河长由1998年的14.7%增加到2005年的24.2%,主要支流水系劣于Ⅲ类水的河长由1998年的20.3%增加到2005年的28.1%。

  翁立达分析说,其根本原因是工业废水、生活垃圾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还有航运量激增带来的大量船舶污染所导致的。

  既是黄金水道,又是天然排污口,长江一开始就成为生产型企业力求减少相关成本的理想选择,大量工矿企业在长江沿岸一字排开:上游的小型炼焦、炼矿业,下游的大型钢铁业、造船、拆船业等重污染企业。

  经济较发达的长三角更是如此,推平珍贵的滩涂湿地,任意圈划开发区,布局低级产业的情况俯拾皆是,“向长江要GDP”的情况触目惊心。即使如此在第二届长江论坛上,长江下游南岸某省副省长发言时,却表达了对该段长江干流的资源开发不足、以后将加大马力的观点。

  “有时候,一条支流的污染主要就是一两个企业造成的。比如湖北兴发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至少应该为长江支流香溪河60%的水污染负责。”翁立达对此非常担忧。

  在经济快速地增长的背后,长江产业布局所呈现的却是不计后果的低层次、高成本发展模式。与之相比,发达国家的沿江产业布局,多是以绿色产业为主的服务型第三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

  “污染加剧的原因除各类点源和面源污染没有正真获得有效控制外,重大工程建设导致的水文情势变化和水资源管理体制不完善也值得重视。”《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07》不避讳提到一些水利工程会改变水情,加剧水质恶化:“三峡水库、丹江口水库等重点区域总体水质变化不大,但部分会出现水华等生态问题。”

  “三峡水库维持在Ⅱ~Ⅲ类,丹江口水库水质一直稳定在Ⅱ类。三峡在135米蓄水过程中和蓄水后局部时段,香溪河等支流河口出现水华现象。在156米蓄水期间,库区主要支流河口水质基本为Ⅳ类,主要影响因子为总磷,而支流回水末端的水质较好,除个别断面为Ⅳ类外,多为Ⅱ类或Ⅲ类。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库区支流库湾累计发生水华6起,2005年19起,2006年仅2~3月就有10余起,支流库湾水华呈现加重、扩大的趋势。”

  “随着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逐步增大,目前已建成大中小水库4.57万座,总库容2200亿立方米,占多年平均径流量的12%。大量的闸坝破坏了水系的连通性,导致河流的纳污能力大幅度下降。同时,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灌溉等经济用水,部分闸坝在整个枯水期基本关闭,排入河道的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在闸坝前大量聚集,当汛期首次开闸泄洪时,被称作死亡之水的高浓度污水集中下泄,极易造成突发污染事故。大坝蓄水还导致水流流速趋缓,河道径流减少,水体自净能力降低,水体污染加剧。”

  报告强调,必须发挥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将水量调度与水质、生态改善结合,贯彻“以动治静、以清释污、以丰补枯、改善水质”原则,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可以调蓄洪水、净化水质、作为生物栖息地等,湿地ECO与人类之间关系紧密。长江流域包含了几乎所有湿地的种类(除了红树林、珊瑚礁):上游青藏高原有咸水湖、沼泽;滇池的高原湖泊;中游有鄱阳湖、洞庭湖4大淡水湖、无数中小湖泊,长江口主要是河口海岸湿地,如上海的崇明岛东滩。

  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经济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城市功能的不断拓展,投资量的不断加大,城市包围农村的“反圈地”运动等,都促使土地商业化力度日益加大。在土地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湿地正被视作可有可无的区域被大量开发。

  长江流域的湿地不断萎缩,源头的青海与江尾的上海是明显的例子。青海省林业、畜牧部门提供的调查资料显示,长江源头的巨大冰川在近几十年里加速消退,数千个高山湖泊已经干涸,湖泊缩小、内流化和盐碱化、干涸的现象已经十分突出。曾被誉为高原“千湖之县”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境内分布着4077个湖泊,在过去短短20多年的时间里,一半以上的湖泊已干枯消失。受此影响,区域内特有的高寒生物物种分布范围正在加速缩小,一些物种已面临濒危。上海的滩涂则已基本消失。

  湿地被破坏,直接引发生物种群的锐减和消亡。地处候鸟亚太迁徙路线上的崇明东滩,原来每年春秋季节途经此地的鹬类有56种、上百万只,小天鹅3000多只。但东滩被围垦后,已看不到成群的小天鹅。长江口和近海水域曾生活着江豚、白鳍豚、水獭等多种水栖和半水栖的哺乳动物,但现在,这些动物已基本绝迹。

  记者在第二届长江论坛上了解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密布,历史上均与长江自然连通,是自然的江湖复合生态系统。但近几十年来,大规模围垦、修堤和建坝等不合理人类活动与江湖关系自然演变过程相叠加,导致长江中下游绝大部分湖泊失去了与长江的水力联系,成为“控制性连通的湖泊”或“独立的湖泊”。不仅原有的通江湖泊失去了与长江的联系,而且,湖泊与湖泊之间的联系也被切断,使得连续的水体片断化。

  “在一定历史时期,湖泊阻隔对稳定湖泊水位、减轻湖区防洪压力,阻挡钉螺入湖,从而控制湖区血吸虫疾病和改善湖泊围垦养殖条件等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所长杨桂山肯定了湖泊阻隔的历史作用,但他认为,“跟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江湖阻隔的负面影响会慢慢的凸显:湖泊阻隔导致湖泊水流不畅、淤积加重、面积萎缩,调蓄洪水能力变弱,既难以在汛期调蓄干流洪水,又易造成湖区内涝,防洪排涝成本增加;阻隔湖泊湿地面积和质量一下子就下降,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水质不断恶化、沼泽化和富营养化;天然鱼类等水生生物资源衰退,物种生物多样性下降;江湖阻隔引起江湖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总体下降。”

  令人欣慰的是,江湖阻隔的不利局面并非不可改变。据WWF中国淡水项目官员李利峰介绍,江湖连通的方式多种多样,可因地制宜。“第一,修建鱼类洄游通道,恢复鱼类在阻隔湖泊、阻隔故道与长江之间的季节性洄游;但由于鱼类洄游对水流速度、水位、水温等条件要求比较高,过鱼设施只能相对于部分鱼类。第二,定期开启阻隔湖泊的节制水闸,定量开闸放水,实现季节性江湖连通。”

  据悉,2004年,在WWF长江项目的推动下,长江中下游地区先后开启了6处水闸,通过水闸生态调度,恢复了天鹅洲等11个阻隔湖泊与长江的季节性连通,使得湖泊的湿地功能得以保持。但李利峰提醒,江湖连通的效果涉及水位、水质、阻螺、闸口调度等诸多技术问题,应加强对江湖连通示范工程的监测,同时开展阻隔湖泊通江的生态环境效应与可行性研究。

  洪水历来为长江流域心腹大患。长江自古以来水患不断,且发生频率呈增多趋势,历史文献记载的大小洪水发生频率,18世纪平均为3.5年一次,19世纪约3年一次,20世纪增加到约1.6年一次,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洪水灾害几乎年年发生。近50年来,长江流域气温明显升高,导致流域大部分地区夏季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尤其是极端降水占总降水量比重明显地增加,未来气候变暖对长江洪水灾害影响尤其不容忽视。

  水利部科技司原司长、三峡工程泥沙专家组专家戴定忠认为,三峡工程防洪库容调节特大洪水能力有限。“建三峡工程,第一个任务是防洪。可长江洪水量大,洪峰历时长,对仅有长江年入库水量1/20的三峡水库库容来讲,其调控能力是有限的。”

  因此,他认为,“需要正视三峡工程防洪能力,它不能包办一切,更非万能。对长江中下游防洪要求,仍要蓄泄兼筹,以泄为主,湖、库互补。要考虑综合措施,工程的、非工程的,才能防御和减轻特大洪水带来的损失。再有,水利工程作用有局限性和时效性,运用不当,衰亡期就来得快。”

  同时,三峡工程作为长江防洪治理的关键工程,按最终正常蓄水位175米运行,拥有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工程建成后将大大缓解洪水危害最严重的中游地区防洪压力。但长江中下游仍有80万平方公里的集水面积,河道泄洪能力与湖泊调蓄能力仍显不足,蓄滞洪区建设严重滞后,而且,三峡工程运行后,将引起中下游河道冲淤变动与江湖蓄泄关系等发生新的变化,长江防洪形势仍十分严峻。

  《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07》建议,针对长江洪水面临的新形势与新问题,实施新的适应性综合防洪策略。这中间还包括,通过合理地加高加固堤防,整治河道,建设平原蓄滞洪区和干支流水库,加强上游水土保持,完善非工程防洪措施,形成以堤防为基础,三峡工程为骨干,干支流水库、蓄滞洪区、河道整治相配套,平垸行洪、退田还湖、水土保持相结合,以及非工程防洪手段并重的综合防洪体系。同时,应加强不同水文情势条件下三峡水库防洪调度科学方案和三峡工程运行对中下游河道冲淤影响监测研究,完善洪水灾害应急和风险管理机制,实施干支流水库与三峡水库的联合调度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水利工程的组合运行效益,减轻洪水灾害影响。

电话电 话
地图地 图
短信短 信
首页首 页